品控与金杯的“基情爱恋”

最近我发现两件很有趣的事情...



最近我发现两件很有趣的事情

1.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杯测只是测咖啡生豆的品质,烘焙度必须在58&63。

2.冲到金杯的咖啡不一定好喝。

这两个问题很有意思吧,从理论上来说第一点是没问题的。

【第二点我们一会再去考究】

作为一个锅炉工来说,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应该可以串联起来。

别急各位看官您听我慢慢分析。

现在很多烘焙商出品烘焙的时候都会采用不同的品控方式,聪明杯,手冲,杯测,美式机等等......

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品控呢,我想大部分是根据各自的客户的冲煮方式决定的。

在我看来,最稳定的品控只有两个,杯测与美式机。Why?
我们回到杯测的话题,我们都知道杯测的流程

  1.研磨(20目筛网通过率70-75%)

  2.闻干香

  3.注水(92-96),粉水比(1:18.18),闻湿香。

  4.浸泡4min(3-5min)后破渣,捞渣。

  5.啜吸(嗦、嗦、嗦)
对于烘焙商来说,做品控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保证稳定的出品。

这是个大框架,怎样才算稳定的出品呢?

答案只有六个字【没、有、烘、焙、瑕、疵】

那么用烘焙的角度来看,杯测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我们发现,杯测的流程里面的一些参数都是个范围值,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答案就在文章开头的第二个问题(金杯),目的就是把杯测的萃取率达到金杯。

经过上面的一路分析,我想第二个问题应该好解决了吧?

如果杯测到金杯的咖啡,很好喝,酸甜平衡,没有烘焙瑕疵,那么咖啡冲到金杯为什么不好喝呢?

Ok,有人会说:“手冲通过浸泡搅拌,咖啡和水接触后发生的化学反应不一样balabalabala.....”

咳咳.....好吧你赢了。如果光靠杯测可能是没有办法驳倒你们说的这些化学反应(因为我也不懂化学)

这个博弈我们先放一放。

文章前段我有提到过,美式机的品控方式也是很稳定的,为什么?

因为美式机和杯测一样没有人为的因素干扰,所以对每一次品控来说都相对稳定。

前段时间我的小情人到了,功能也是萌萌哒。(调节水流速度、闷蒸时间、冲煮的时间....)









 

我相信他的出品应该可以比手冲稳定吧?

我们把杯测的同一款咖啡用美式机做测试,测试目的一样,‘进金杯’。

发现美式机做出来的味道和杯测做出来的味道:

“基” “本” “一” “致”。

又有人会说了:“手冲的咖啡有灵魂,用机器做的没有灵魂,balabalabala.....”


最近我再看星球大战2克隆人的进攻,有个桥段绝地武士奥比王调查刺杀阿米达拉参议员的赏金猎人,找到他的老朋友德克斯查询线索,他们有段对话非常有意思。

德克斯:“这些机器人只认符号,我觉得你们绝地武士会更关注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区别。”

奥比王:“如果机器人有头脑就不需要我们了。“

没错机器人有头脑就不需要我们了,反过来说:机器是由我们控制的。

我们有了目的,让机器去做,对于烘焙来说,应该会更稳定。

所以在我们烘焙品控的时候,同时用两种方式去测试[杯测与美式机进入金杯]

可想而知当两种方式萃取咖啡没问题,客户冲煮时我相信就很容易做萃取了。

对于杯测只是测咖啡生豆的品质,冲到金杯的咖啡不一定好喝。

这两个问题是可以串联起来的,你说呢?

总结一下:咖啡的每个环节都是一环接着一环的,而咖啡知识更是如此,把问题串联起来说不定就很好解答。

 

细心的人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我大部分用的都是疑问句,最近听过罗辑思维的一句很棒话:“问题比答案重要”。

没错,我们是从问题中寻找答案,而非从答案中寻找问题,如果你有正确的答案,只需要考虑你的过程怎么去做就够了。

 

春天来了,夏天还远么?

【下一篇,如何在家里喝一杯简单的咖啡|冰酿】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