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隐秘的咖啡古村落:生于悬崖峭壁,树龄超百年,祖祖辈辈把咖啡当水喝

中国咖啡的发源地...



现代人还能离开咖啡吗?不能!高兴了来杯咖啡,伤心时来杯咖啡,放松休闲喝咖啡,加班干活更要喝咖啡!

但是你们以为只有年轻人才喝咖啡吗?错了!100年前云南的彝族祖先就开始喝咖啡了!100多年过去朱苦拉村民还在喝咖啡,不仅如此,那里还存活着树龄超百年的古咖啡树,成林成片,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

上个月芍药到云南旅行时听说了这个神奇的地方,一个神秘的古村落故事也渐渐浮出,我想,这个不为人知的百年古村落,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Vol.1651
x
中国咖啡发源地朱苦拉
云南有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村落,交通闭塞,通讯落后,但那里的祖祖辈辈世代饮用咖啡,距今已超过100年时间,不仅如此,村子里超过上百年树龄的咖啡树竟有二十多棵,简直是世界奇迹!

2017年,这个村落因保存完好的古咖啡林震惊了国际咖啡届,逐渐蜚声在外。

村落藏身于悬崖峭壁之间,到达不亚于李白的「难于上青天」,但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咖啡爱好者不畏艰难,前往朝圣。

这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就是云南宾川朱苦拉村,它也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



北纬26°,海拔1450米,朱苦拉的自然条件有多独特呢?它不偏不倚,正坐落在大理宾川县、楚雄大姚县、丽江永胜县三县交界的渔泡江边,有如壁挂般悬吊在金沙江峭壁上,孤僻静谧,遗世独立。
朱苦拉的意思是「绕过来」,意指这里是山路崎岖,弯弯绕绕、兜兜转转才能到达的地方。

大理文学院院长納张元曾在著作里这样描述它的凶险:「山寨四周都是悬崖绝壁,没有明显的路可以通行。山陡得猴子淌眼泪,岩羊滚下山坡,行人像壁虎一样贴着悬崖小心翼翼移动,稍不留神脚下一滑,就像鸟一样飞下万丈深渊。」

60年代,曾有一位大学生被分配到这里来工作,山路越走越险,他不敢再往前走了,就在悬崖上写下「革命到此止步」几个字,就此辞职回家。当时,就连村民从山外买回的猪仔养大后,都不敢赶到山外去卖。
即使到今天,朱苦拉的村路都非常难走,且常年因雨季滑坡导致路面塌方。咖啡协会长陈德新,为了考察6年中进入朱苦拉15次,他的线路是:

「越野车行20公里至3000米垭口山顶,再下20多公里至海报1650的朱苦拉村委会,下车,徒步7.2公里到海拔1450米的朱苦拉自然村,全程50.6公里」。
谁曾想,历经一路跋山涉水、惊心动魄、胆颤之地,竟能抵达一片古朴纯真的世外桃源。

一进入村落,终年翠绿的咖啡林扑面而来,80户人家环抱其中,整个村庄都弥漫着咖啡香。





青灰瓦顶,一条白云带山绕在半山腰上,与屋顶上的炊烟相映,比房屋还高的仙人掌自然生长在村口斜坡上,不时传来牛羊舒展而悠扬的叫声,悠然平静。

在这里时间似乎走得格外缓慢。
房屋下是13亩百年古咖啡林,再往下是原地传承的56亩第三代咖啡种植地,这就是这片古咖啡林,让世界对朱苦拉刮目相看。

生命更古老、存活更久的咖啡树尚且有零星的一两棵,但像朱苦拉这样成片成林保存完好的古咖啡林遗迹,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了。
百年古咖啡林,超过100年树龄的咖啡树仅剩24棵。

不过,咖啡是怎么来到朱苦拉,形成一场奇遇的呢?竟然是因为一个叫田德能的法国人。

1904年田德能神父因传播天主教,辗转来到朱苦拉村,由于他有饮用咖啡的习惯,托友人经越南带进一株咖啡苗,栽在教堂后墙下,并繁衍后代。

后经考证,这株苗是阿拉比卡波旁铁皮卡咖啡,适宜生长在海报1000-1800米的山地上,而朱苦拉村海拔1450米,气候干燥,湿度低,完全满足这个品种的生长所需。

从此,云南小粒咖啡的发源由此而来。



随着修女、教士越来越多,咖啡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村子里开始出现扩种咖啡的局面,神父成功带动了全村人一起喝咖啡……

1948年,当时的老村长李福生发动全村43户种植了80多亩咖啡,然而1984年时,因为一场雪灾,咖啡林冻死一大片,只存留了现有的13亩。而神父在教堂外种下的那棵苗不幸于1997年自然死亡。

由此可见,虽然朱苦拉村种植咖啡的条件得天独厚,但能成为「活化石」保存至今也是几经风雨。



当年的天主教堂生活用房,曾是当地最辉煌的建筑,如今已无人居住,成为危楼。作为朱苦拉百年咖啡发展的见证者,它也成古文物了。

咖啡树一呼一吸、花开结果之间,都牵动着村民的心。

大家按照祖先遗留的技法照料咖啡林,用咖啡豆换取盐、大米、核桃等生活必需品,即使这样的收入非常微薄,村民们也舍不得砍掉一棵咖啡树。

这个村寨的日升月落,早已与咖啡林捆绑在一起。
同时流传下来的,还有祖先们对咖啡豆的加工方法。

每年2-4月,树上开满漂亮的小白花,细细碎碎,星罗棋布,全村都弥漫着清幽的花香。
花谢后咖啡便开始结果,渐渐由绿转红,到了11月家家户户忙着采收,一直持续到来年4月。

未成熟的咖啡果实
成熟后
那时,并没有先进的加工工具,村民们怎么处理咖啡?首先是日晒、拣择:



接着用舂酱料、草药的大缸子杵臼脱壳:



忙不过来的时候,当地妇女们围坐在一起,一边闲聊家常,一边用嘴去壳,不过这个土办法因卫生原因被淘汰了,却也留下一种厉害的称号——唇齿脱果皮传人。



去壳后豆子身上还有一层羊皮纸需要舂捣,再经过风车净选,排除破碎、损坏、个头不足的咖啡果实,就得到饱满圆润的咖啡豆:
接着,铁锅翻炒、石磨研粉、用纱布包裹投入铁壶或土罐中烧煮一气呵成……一杯古法炮制的朱苦拉咖啡被倒入碗中,供人饮用。
灶台边、牛圈里、草堆上……任何场合、时间,只要村民们口渴或劳累了,就会歇下来聊聊天,喝口咖啡,伴随着偶尔的彝族山歌,贫穷的朱苦拉因静谧呈现出另一种富有……
直到今天,朱苦拉村民对咖啡的文化属性全然不知,在漫长的自然生活中,他们也发展出了自己的咖啡生活观:

比如炒制时会加入一些鸡油或猪油,炒好的咖啡粉存放在纸包里储存,若是来了客人或是哪家办喜酒,每张桌子上都少不了一壶咖啡,村民们都用碗喝,少用杯子。

面对外面激进的现代文明,他们显得慵懒、落后,与世隔绝,却因咖啡获得了某种文明共融,中西方文化也在此达成某种共识。
在咖啡成为村民的生活习惯、精神信仰之时,古咖啡林的保护、文化传承也面临严重的挑战,一个字,这里太「穷」了:

咖啡树随时有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育苗育种技术需要现代化支持,咖啡豆的销售受道路限制,除了改善村民生活,让世界知道有朱苦拉的存在也变得任重道远。

好在,有识之士不断奔波至此,修路、写书、发声、提供资金和无偿种苗……这里被遗忘过却从未放弃信仰,历经沧桑却依然生机盎然。

走进朱苦拉需要毅力和勇气,把朱苦拉带出去更需要信仰和智慧。

有人说咖啡的世界里不可能富有禅意,
但禅是什么呢?芍药觉得大抵与茶一样,
都是给我们脆弱的内心以善良和坚定,
咖啡,不就是吗?
衷心希望朱苦拉村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友情提示:
路难走,小伙伴不要贸然前行,
最好找大理或宾川当地土著带路,
避开雨季,小心路塌方。
据说它最佳观赏季节是11、12月,
听说政府和商人正在着手修路了,
相信修好后抵达朱苦拉会容易许多,
期待那天到来!
参考资料:

1、《大山深处的遗梦—百年朱苦拉咖啡》视频,宾川高原有机咖啡协会出品

2、《朱苦拉咖啡之旅》陈德新著

本文图片来源咖啡梦庄园
如果你喜欢这篇内容,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到后台回复【转载】,按要求操作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