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咖啡烘焙的道路中接受吐槽

学习不要怕丢人...

最近开始接受咖啡烘焙的学习中,
也终于有些东西可以写出来接受吐槽,
不是分享,其实是想让大家帮助纠错。
言归正传,
烘焙前关于对生豆的选择我就不说了
什么含水率、密度、瑕疵豆、空气温度湿度


这是一个密度计算方法:
入豆温的选择是和烘焙量是成正比的
(不同水分不同机器都会影响)
就像当日烘焙批次越多,入豆温也要相对低
上一锅烘焙的是深烘豆,那下一锅入豆温也会相对低
( 其实就是时刻关注炉内残留热量)
水分含量多密度大,入豆温会相对高
所以调整入豆温(或入豆量),
是为了达到你预期的ROR
和建立最初的锅炉内的热能
然后观测回温点,
回温点是啥?
应该是烘焙开始后,
锅炉内的温度下降和
咖啡生豆的温度上升的对接点。
了解回温点有助于了解锅内热能,
为后期准确的ROR建立基础
如果回温点比预期早就减少火力或热量,
回温点晚就增加火力或热量
然后脱水阶段
这前期一直就是吸热,
从锅炉和炉内空气中吸收能量
还没有啥重要化学变化
直到生豆水分(非纤维内水分)损耗了
主要化学反应将要开始
压力也将要建立起来了
这是豆子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变白)
这时候需要记录这个重要时间点和温度
以帮助后期烘焙的一致性。
那纤维水分啥时候损耗?
应该是一爆
纤维内的水分成水蒸气,
但出不去,
当压力、热能到达一定程度后,
就会爆开(像气球一样)
然后内部热量和水蒸气冲入锅炉
就是为啥一爆会释放热能
昂,最近学的课程就是这些,
我就零零散散的总结一下。
请求大家留言给出错误的指正,
继续学习中
下节烘焙课结束我再来问大家。
还有呢,我想说学烘焙
主要靠烘和喝
以及了解原理
喝自己烘焙出来的到底啥玩意
然后根据自己记录的数据调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个性
单纯复制曲线真没毛用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